話說2014全國武林斗茶大會,仿宋斗茶大賽,各路茶藝大師紛紛落馬,畢竟點茶并非當今國內茶藝主流。最后決賽只剩三男一女,有從日本里千家學藝回來的,有大學茶藝科班的年輕茶藝師。比賽結束,裁判打分間歇,我問一個決賽選手,你可能是冠軍嗎?他說,他不可能,應該是那個年長女士。結果果然,那位女士以高分獲得了冠軍。這震到我了,光在下面看,這位絕對是位退休大媽,觀眾中沒一人看好她。但連對手都自認不如,是怎樣的一種實力。
我在茶界人脈較廣,但斗茶大會結束后,我帶著好奇問了好多人,都不知道她是何許人。
最近要做一個抹茶茶會,想邀請一個抹茶高手來講課,才又想起她來,輾轉數人,終于問到了她的聯系方式。才知道,她叫葉水娟,余杭人,已退休,用她的話說,現在只為下一代服務,在家帶小孫子。
帶著強烈的好奇,在臨平,她朋友的的一個茶業店里(感謝德天灣茶業提供場地),我采訪了她。才知道,能拿冠軍的,確實不是等閑之輩。
她1978年從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茶學系畢業,畢業后在余杭茶廠工作。葉老師說“我們那時哪象大學生,就是個農民”。記得當時廠里技能比賽,理論她自然是第一,實踐比挖溝,和男的一起比,她居然得了第二。
余杭徑山素有“茶圣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的美稱。徑山茶及其衍生的文化,對日本影響深遠。她生為徑山茶人,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努力改變徑山茶的品質。她主要的工作是無性系良種茶樹的推廣,選擇最適合徑山茶的茶樹品種和制茶工藝。她為徑山茶品質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創辦的余杭仙宅茶廠,其“仙宅牌”徑山茶連續5年榮獲浙江省綠茶博覽評比金獎,在歷界“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獲一個特等獎,兩個一等獎。一說起徑山茶,葉老師就來了精神。
做茶太苦了,家里人一直反對,但她固執地堅守,直到去年,生病動手術,實在沒辦法,她把茶廠轉讓了。葉老師說“仙宅牌徑山茶就是我的另一個兒子,我舍不得。不過我現在想通了,以前做茶,人太剛,脾氣也大,現在退下來學學茶藝,也算是修身養性,真真享受一下茶的好了。”
她是高級農藝師,高級評茶師。剛學了高級茶藝師。開始從技術往藝術方面轉。她這個理科生,學茶之余,也寫寫文章,下面是葉老師發表在“中國徑山茶網”上的文章:
一杯香茗的追求
10月25日,我走上了“第四屆全國武林斗茶大會暨首屆中華茶奧會” 仿宋斗茶舞臺,臺前圍滿了觀眾,向觀眾行禮和與選手互行禮后坐落桌前,沉淀內心的一切浮躁,自然,平和,伴隨著陣陣古琴聲,溫碗、調膏、點茶。手中的茶筅在茶盞中偏偏起舞,點擊茶湯,仿佛穿越了千年歷史。寧靜的心靈,注入出生命的活力,茶盞中湯花泛起,被激活的茶湯,形成細膩濃厚的沫餑,淺綠泛白,緊咬盞沿,久聚不散。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贊美)。初賽、復賽、決賽,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次次美好體驗,一次比一次淡定,茶湯茶香茶味,95.3分,被著名茶專家徐南媚和其他三名裁判員,判定為仿宋斗茶第一名。斗茶是一種茶趣,是茶技的比試,茶文化帶給大家的健康與快樂。下午走上領獎臺,當中茶院院長張士康頒發榮譽證書,將金牌掛在我脖子上的時刻,再次感悟本屆活動主題“傳承·融合·分享”的精神。“茶為國飲” “杭為茶都”, 推動國家茶產業發展和茶藝文化普及,需要大家參與。
茶給人一種物質和精神的安樂。現在的我,雖然退休,但每時每刻,無論身處何方,離不開茶。人生如茶,清香里滲苦澀,平淡中有回甘。
那么問題來了,說了這么多,葉老師的打抹茶(宋朝稱為點茶)的功夫,從哪里學來的呢?
她說,向她茶藝班的日本同學學了一點,但日本同學保守,不太肯教,所以主要還是自學。
現場,葉老師為我們表演了打抹茶,邊打邊講解。
在我喝抹茶時,出問題了,葉老師說我喝茶和拿碗的姿勢都不對,糗大了。葉老師手把手的教我正確的喝法,并且要喝得一滴不剩。對葉老師的嚴謹,算是服了。
作者:茶親 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