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9月30日公布第24屆杰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名單。五位獲獎者中有一位中國女科學家,她就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執行主任胡海嵐。胡海嵐教授因在神經科學(尤其是抑郁癥)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獎,她的工作促成了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研發。
該獎項由教科文組織和歐萊雅基金會于1998年設立,已遴選出122名獲獎者,還在超過115個國家資助和表彰了3800余名富有潛力的青年女科學家,獎金為每人10萬歐元。
2019年7月19日,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發布一條官微: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嵐教授,獲得國際大獎?!度嗣袢請蟆吩u價胡海嵐是“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焙菇淌讷@獎,迅速成為網絡熱點,并且上了微博熱搜。
這項大獎首次頒給亞洲人
胡海嵐被稱為“亞洲第一人”,為何有這么高的榮譽?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 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在獲獎依據中,評獎委員會寫道:“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于她對系統神經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她在系統神經科學這一進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成果輝煌,建樹卓越,備受矚目,特予此獎?!?/span>
IBRO-Kemali國際獎,旨在全世界范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獎金為25,000歐元,獲獎者將受邀在歐洲規模最大、每兩年一次的歐洲神經科學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胡海嵐,目前是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后。
2008年,她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
2015年加入浙大。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郁癥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曾獲中科院百人計劃、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中組部萬人計劃、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強者愈強”有科學依據
胡海嵐在腦科學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續發表學術論文。
2017年7月,胡海嵐研究組在《科學》雜志發表的長文《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這一成果,是胡海嵐團隊發現了“強者愈強”的現象與大腦活動密切相關,“強者愈強”可以被人為控制。
研究的對象,是老鼠。為了方便理解,稱呼其中一只老鼠,叫豆豆。老鼠的世界存在等級,豆豆的等級是比較低的,所以其他老鼠經?!俺燥埶X打豆豆”,可憐的豆豆只能被打。
當研究人員讓豆豆和其他老鼠在一根狹長管子里相遇時,豆豆總是會主動退出或者被更強的老鼠推出管子。
研究人員觀察兩只老鼠在管子里互相推搡時發現,當小鼠進行推擠或者抵抗住對方推擠時,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的活動會有顯著增加。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所在區域
(圖片來源:mybrainnotes.com)
這項結果提示,有可能前額葉皮層神經細胞的電活動,控制著小鼠在對抗過程中的行為,從而決定了誰在社會競爭中更強大。
研究人員通過技術手段,刺激老鼠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被刺激過的弱小的豆豆,突然逆襲,變得自信而英勇,推擠得更加用力,并且能夠堅持更久,最終將原先比自己強大的小鼠推出了管子,贏得了這次競爭。
經歷了6次以上的勝利后,曾經羸弱的豆豆已經所向披靡:它可以不再借助科學家的幫助,一直保持勝利。
這個實驗,證實“強者愈強”背后的神經學機制,表明它真的能夠讓大腦發生長久持續的改變,而并不光光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胡海嵐說,“通過在相對簡單的比賽中獲得成功經歷,將有助于重塑相關的腦環路(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在更困難比賽中獲勝的可能。先天的弱勢,也有可能被逆轉。”
所以,在做一件難的事情前,先做幾件簡單的事情,樹立信心,這是很有道理的。
發現抑郁癥治療新思路
2018年2月《自然》雜志上,刊發了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中文標題分別為:《氯胺酮阻斷外側韁核簇狀放電的快速抗抑郁機制》《星形膠質細胞中Kir4.1驅動外側韁核神經元簇狀放電介導抑郁癥發生》,主要闡述了抑郁癥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
在當時召開的發布會上,《自然》雜志中國區科學總監印格致說,抑郁癥在全球已經影響超過3.5億人,也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對人類健康、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上甚至超過了癌癥。
每期的《自然》雜志,只有十幾篇短文和兩三篇長文,而這次胡海嵐教授團隊一次性就發表了兩篇長文,可以說它將會對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生活產生影響。
胡海嵐教授團隊發表的兩篇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于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兩篇長文在三個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突破——
一、發現抑郁癥的形成和大腦中一個反獎賞中心,叫作韁核的放電方式密切相關;
二、發現氯胺酮可以完全阻斷這種簇狀放電,通過和韁核里一個離子通道的結合。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釋放對獎賞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緒;
三、針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團隊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在胡海嵐團隊的努力下,原先抑郁的小老鼠也開朗了。
胡海嵐教授說,氯胺酮用來治療抑郁是以毒攻毒,在臨床上還沒有獲批?,F在大家解析了它的腦機制,將有助于研發同樣有效,但更為安全的抗抑郁藥物。雖然藥物的研發道路漫長,但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邁出了第一步。
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像胡海嵐這樣的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向他們致敬!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都市快報
2017年7月,胡海嵐研究組在《科學》雜志發表的長文《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這一成果,是胡海嵐團隊發現了“強者愈強”的現象與大腦活動密切相關,“強者愈強”可以被人為控制。